近日,《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以《隆化“钴事”》为题,报道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钴矿找矿突破,填补了河北在钴资源领域的*,为战略性矿产保障和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注入新动力。文章详实记录了项目团队在旧矿区资料再评价、产学研协同攻关、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实践。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提交的大乌苏南沟钴矿找矿成果,填补了河北省在钴资源方面的*——
隆化“钴事”
初秋的河北省隆化县大乌苏南沟清晨微凉,一条山路蜿蜒在山岭间。就在这片林木稀疏的山坡下,沉睡已久的战略性矿产资源——钴,正悄然被唤醒。
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的38处矿产地中,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四队)提交的大乌苏南沟钴矿成果入选。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河北在钴资源方面的*,也释放出一部分伴生资源量。这份成果的背后,是该队近年来一场安静而漫长的接力。
“找矿像拼一幅残破的老照片,要把散落的碎片找齐。”承德大庙—头沟基性—超基性岩带硫化物型钴镍矿调查项目负责人韩美伶回忆。
稀散元素隐约现身
钴是稀散元素,常与镍、铜等“抱团”,多隐匿于不被重视的矿体。因而,找矿很少一开始就有清晰线索,更多时候要在旧档案和老地质图里捕捉细节,再用脚步去验证。
*初的线索要追溯到2022年左右,当时地质四队在梳理承德老矿区资料时,特别关注了大庙—头沟一带那些被定义为钒钛磁铁矿的区段。资料上的几处硫化物异常,像不经意的提示音——或许,这里埋着关键金属钴。
“*次进山取样,风大得人都站不稳。”青年技术员郭木石回忆道,“我们在半山腰用绳子互相拉着爬,岩样在背包里一路磕碰,像在提醒我们‘里面确实有东西’。”那批样品后来在显微镜下显露出伴生矿物踪影,成为找矿转折点。
随后,地质四队迅速成立专项团队,厘清既往原始资料,对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部战略性矿产综合利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冀北战略找矿创新合作平台”“冀北矿产综合利用研究平台”,在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河北省地矿局指导下开展技术攻关。
老地质队员黄洋华说:“过去人背锤子走,现在锤子和电脑一起背。老矿图上的手绘线,在数字平台上重新发亮。”代际协同让纸上的矿脉获得双重坐标:山野的指针罗盘与屏幕的数字网格。
协同攻关接力找矿
在地质四队,大家常说,找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是一场接力。
继2022年的前期线索之后,2023年春,项目团队又在旧岩心中发现两处硫化物异常。于是,老地质队员翻出泛黄的手绘剖面,年轻人把上世纪的钻探数据录入数字平台,再与航遥影像、地球化学测线叠加,异常带逐步被圈定。随后的验证工作,凝聚了项目组的智慧和汗水。
“有一次采样,我们要在结冰的河面上架设临时钻机。”钻探工程师王越回忆,“冰面吱吱作响,脚下像踩在鼓面上。收杆时天已经天黑,指尖都冻得没感觉了。”样品送进实验室后,矿化推测得到印证。
实验室与野外之间,接力从未中断。实验数据提示新线索,野外人员带着假设再次进山查证;查证得到的新样品,又回到实验室修正工艺。驻地墙上那张边角卷起的手绘剖面图,既有几十年前的测线,也有近年来添上的红色标记——旧线条是前辈的接力棒,新标记是后来者的脚印。
“白天在山里出野外,晚上回驻地把当天的测线、样品坐标、照片和备注全部上屏,第二天再带着新的疑问进山。”该队矿产资源调查所所长王晓东说。
这场找矿接力,也在协同科研攻关中传递。地质四队与高校院所建立联合攻关机制,任务拆分为“地质—矿物—工艺—经济”四个模块,滚动评审、按周校核。“一个环节想通了,后面就少走弯路。”该队总工程师苗群峰说,“尤其是伴生资源,必须一开始就为综合利用预留空间。”
攻克评估技术难点
钴被誉为“工业味精”“新能源命脉”,是动力电池、航空合金、特种钢材的重要原料。长期以来,我国钴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尤其伴生钴回收率是技术难点。地质四队的探索,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技术突破与理论支撑。
依托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实施的“承德大庙—头沟基性—超基性岩带硫化物型钴镍矿调查”项目,地质四队以大乌苏南沟钒钛磁铁矿原矿为对象,开展了伴生钴资源估算。截至2024年11月30日,项目推断资源量约2.7万吨,平均品位0.021%,达到大型规模。
“实验室的数据必须在现场跑得通,才算真本事。”实验测试负责人赵开乐介绍,“我们设计了不同矿石组合的选矿条件,小样、连续试验都做了,方案在试验平台上验证,指标一步步稳定下来。”
承德处于燕山北麓,地层复杂、构造活跃、岩性多样、伴生性强。除传统的铁矿、金矿之外,再评价的伴生钴为老矿区带来新的可能。隆化一带岩体展布连绵,构造破碎带发育,为金属迁移与富集提供了通道与空间。
“有人问为什么反复做看似相同的试验,因为矿石天然‘多样性’很强,方案必须适配不同来料,才能形成真正可复制的技术流程。”赵开乐说。
探索产业路线闭环
伴生钴的价值,不只是“量”的增添,更在于“用”的路径被打通。据介绍,地质四队在研究中明确了基性—超基性岩体与共(伴)生钴的关系、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可利用性,并提出适配的选矿流程,实现关键技术突破。这意味着,老矿区可以由“单一产品”转向“多元回收”,单位资源的经济与战略价值被扩大。
“除了技术,我们也在做组织方式的创新。”韩美伶说,“从任务分解、节点控制到质量复核,我们尽量标准化、表单化,这样经验才能迁移到其他矿区。”她指着墙上的进度板,不同颜色的便签代表样品、数据、报表和复核状态。
伴生钴为冀北传统矿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也补齐了“伴生资源高效回收”的关键一环。技术之外,地质四队还与地方企业、科研机构探讨中试与产业化路线,围绕“资源—技术—资本—市场”的闭环进行预案模拟,把科学发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意味着从采选、冶炼到材料应用的价值链条,有望在本地逐步完善并向外延伸。
“说到底,我们做的是‘把看不见的价值变成看得见的产品’。”赵开乐说,“当伴生钴的回收进入稳定区间,原本‘被忽视的部分’就能真正承担起战略角色。”
“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地质四队的收获不只是数字上的资源量,更是一种可复制的机制:把科技与实践深度结合,把老矿区转为未来经济增长点,把埋藏在岩石下的价值,转化为可持续的动能。
在崇山峻岭间,一个不起眼的矿点,正进入国家战略资源版图。而未来,这群地质人还会继续跋涉与坚守——跋涉于深山旷野,坚守着找矿职责,为国家奉献更多、更有价值的矿产资源新宝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KkR2Shn_qxgTSE7Qxfoqg
本站部分文章系转载,不代表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的观点。中国硬质合金商务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据此投资,风险自担。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愿在本网发布,请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